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8:21    次浏览
很多时候,一句顺其自然,我们就觉得心安理得了。但是,真正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不用努力去奋斗和争取,而是努力之后对最终得失不必过分计较而已。 (一)李斯出生在楚国的上蔡,本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吏。他常常看到署衙的茅厕里有老鼠,靠污秽之物充饥,瘦骨嶙峋,肮脏不堪。当有人或狗靠近的时候,它们就仓皇逃窜。有一天,李斯到了仓库里,发现仓库里也有老鼠。它们吃的是囤积的粮食,体肥毛亮。住在房梁之间,见人来了,不仅不用惊慌逃走,还伸头探望,悠然而自在。李斯为此受到巨大的刺激,不禁感叹:人也是这样,富贵贫贱,都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所决定的。于是,李斯从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。学成之后,他发现东方各诸侯国都羸弱不堪,不足一展抱负,所以决定西游秦国。临行之前,他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:“现在正是博得荣华富贵的大好时机。但是,越是卑贱的人,心里总是想着安于现状、无所作为,以致于失去良机,这样太迂腐愚蠢了。他们就像禽兽一样,只知道看见肉就吃,徒有人的外表而已。“一个人最大的耻辱就是低贱而穷困。长久地处在低贱的地位和穷困的境遇,却还愤世嫉俗,以不追求功名利禄、有所不为为借口,真实愚蠢至极。”李斯遂到秦国,为秦朝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勋,封侯拜相。 (二)庄子要思想有思想,要才学有才学,各国君王都想将其收归朝堂之下,为己所用。楚威王派使者携带重金厚礼去请他做国相。结果庄子对楚威王的使者说:“千金,好多的钱啊;卿相,好尊贵的位子啊!但是你见过祭祀用的牛吗?用几年的时间好好喂养它,给它吃最好的,还披上华丽的锦绣,但是到了它被杀当祭品的时候,它想做一头小猪都办不到了。“你让我去做国相,那不是侮辱我吗?我宁愿做一只在泥塘里自由自在的乌龟,也不愿意去受国君的束缚。我一辈子都不会做官的,我要自由快乐地生活。” (三)和庄子相似的还有魏晋时期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的陶渊明。只不过和庄子相比,陶渊明则显得有些矛盾和游离。在前二十年中,他一方面希望在仕途一展抱负,一方面又对官场的习气深恶痛绝。因此,总是在入仕和归隐两种模式中频繁切换。直到有一天,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上,无法忍受前来巡查工作的都邮的一副丑恶嘴脸,愤而挂冠而去,并留下“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”的豪言壮语。陶渊明深以为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;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从此归隐山林,“种豆南山下”,过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逍遥生活。 (四)世事多艰,所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顺其自然。似乎这句话能包治百病,无论是安慰别人,还是安慰自己,大多数时候都能用得上。如果李斯看透人生,他看到茅厕和仓库老鼠的不同境遇,就不会生出那么多感慨,而是告诉自己要顺其自然,随意而安罢了,更不会去学什么帝王之术,最后还封侯拜相。那么他的一生,将是他临死之前所感叹的一般,最快活的也将是在上蔡这个地方纵猎狗,逐狡兔而已,哪里有搅动天下风云的机会!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名字。说到顺其自然,悟透人生,我们总是会想到老庄、陶渊明之流。但是,类似庄子、陶渊明的人,他们真的是看透了人生吗?真的是顺其自然吗?不,他们是最没看透人生,离自然最远的人。庄子生活在战国,陶渊明生活在魏晋,那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,正是各逞其能,搅弄风云的时代。什么是自然?时也,势也,人性也。顺势而为,就是最大的顺其自然。在战国、魏晋这种时代,最大的顺其自然,就是凭借一身才学站在风口浪尖纵横捭阖,一展抱负,如李斯。他们和那个时代是那么相得益彰。顺其自然和两手一摊什么事都不做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,那只不过是我们不思进取、犯懒的一种高尚借口罢了。所谓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真正的顺其自然,是我们在不懈努力之后,对得失不过分斤斤计较的一种心境。